战略前沿技术
推荐活动
  • 种个春天浇个朋友-南通捷途车友植树节公益活动
  • 2024-03-24
  • 宾客人数
  • 参加(14)可能(0)
  • 陕西马自达CX5车友会踏青游
  • 2024-03-24
  • 宾客人数
  • 参加(31)可能(0)
  • 山东威海长安汽车年终大会
  • 2024-02-25
  • 宾客人数
  • 参加(10)可能(0)
  • 南通捷途车友会2023年优秀车主表彰和越野赛道体验活动
  • 2024-01-21
  • 宾客人数
  • 参加(22)可能(0)
美军作战概念发展及其逻辑
阅读 23732
2022年05月23日 15:21分

来源:战术导弹技术 

作者:齐嘉兴、杨继坤


摘 要:美军长期以来秉持“概念驱动”的理念,将作战概念创新作为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牵引推动力。系统地总结了美军作战概念的演进脉络,分析了美军“分布式杀伤”“多域战”和“马赛克战”的内涵特点及其联系,最后结合美军作战概念的演进变化,从作战概念研发的作用、制胜机理和战争形态的发展趋势及未来战争的准备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对美军作战概念发展的认识,可以为我军建设发展特别是作战理论体系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引言


       


当今时代,战争形态和制胜机理都发生着重大变化,网络、信息、体系、速度等逐渐成为战争新的制胜因素,以快打慢、以明制盲、以精制粗、以远打近、以点瘫体等开始成为现代战争新的游戏规则,世界主要国家积极适应战争形态变化,不断创新作战理论,特别是美军加速推进军事转型,先后提出“分布式杀伤”等作战概念,力图通过改变战争游戏规则谋求战略主动和绝对优势。回顾美国作战概念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美军作战概念的产生和演进与国际背景、国家战略、战争实践、科技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处于不断调整和演进的过程中,刻有清晰的时代烙印。
当前,美军对作战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总的来说,美军作战概念一般描述了四个方面的作战要素,即作战问题、力量构成、装备能力和技术手段,体现了美军作战思想的应用和作战样式的设计。此外,美军作战概念还是美军作战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联合作战概念和军种作战概念,属于美军作战理论体系的中间层,既是作战构想的实例化体现,也是作战条令的基本遵循,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文立足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主要作战概念,从作战概念的演进脉络和典型作战概念的特点内涵等方面着手,系统地分析了美军作战概念的发展特点和其内在逻辑。

2  美军作战概念演进脉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关键事件为节点,以军事需求为主线,美军作战概念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探索期(1945—1986年):

(1)关键事件:二战结束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差异,美国与苏联集团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
(2)军事需求: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的制定都是围绕“冷战”进行,并时刻准备应对欧洲战场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高度机械化的核战争或常规战争。
(3)作战概念:这一时期典型的作战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陆军提出的空地一体战理论。

创新发展期(1986—2003年):

(1)关键事件:1986年,为了解决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方面的困境,克服美军各军种之间的斗争日益突出的问题,美国国防部颁布《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重组法案》,旨在对美军的指挥系统进行重构,为作战概念研发创造了有力条件。
(2)军事需求: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军意识到传统机械化的战争形态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求,开始注重应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3)作战概念:主要集中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这一时期的作战概念包括“非对称作战”“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网络中心战”等。

成熟发展期(2003—2016年):

(1)关键事件:2003年,美国国防部正式颁布了《联合作战概念》(Joint Operations Concept),随后相继颁布了联合行动概念、联合职能概念、赋能概念等支持性概念文件,形成了以联合作战概念为核心、以联合行动、联合职能和赋能概念系列为支撑的联合作战概念体系,为作战概念研发提供了顶层指导和依据。
此后,美军相继在2005年发布了《联合作战顶层概念2.0版》(Capstone Concept for Joint Operations,CCJO),2009年发布了《联合作战顶层概念3.0版》,2012年发布了《联合作战顶层概念:联合部队2020》,2019年发布了《联合作战顶层概念:联合部队2030》,并将它们分别作为各版联合概念体系的顶层文件,且持续对相应的支撑性概念文件进行了调整完善。
2019年版的联合作战概念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赋能概念被删除,《联合作战顶层概念》提供顶层规划和设计,联合行动概念针对中国、俄罗斯等威胁开发并提供解决方案,联合职能概念被联合一体化概念所取代,提供军事能力发展方向,这三个概念自上而下形成指导关系。作战构想和部队运用构想为联合行动概念落地提供途径,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演习、推演等设定作战场景。联合作战环境主要描述可能的安全和作战环境。

▲ 图1   2019年版美军联合作战概念体系

(2)军事需求:随着军事变革的持续深入,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美军进一步突出联合作战地位,将战争准备对准了以中国为主要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上。
(3)作战概念:这一时期的作战概念包括“云作战”“空海一体战”“分布式杀伤”等。

全新发展期(2016年至今):

(1)关键事件:2016年,为适应美国军事战略和美军顶层作战概念的作战理念,美国陆军正式提出“多域战”作战概念,并写入作战条令,旨在推动陆军作战领域的拓展,为美军作战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2)军事需求:“多域战”由于创新意义重大,获得了美国国防部和其他军兵种的支持,促使美军开始更多聚焦于多域与跨域作战,并着眼智能化战争,以期实现“全球一体化作战”。
(3)作战概念:这一时期的作战概念包括“多域战”“马赛克战”“联合全域作战”等。
据上述内容,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美军作战概念演进路线图。
▲ 图2   美军作战概念演进路线图

3 典型美军作战概念


       


3.1 分布式杀伤
“分布式杀伤”来源于2014年美海军战争学院的一次兵棋推演,是针对海军水面舰艇反舰能力不足被提出的。随后,美海军通过成立专项工作组、兵棋推演、海上试验等方式对概念进行了论证深化,于2017年在发布的《水面部队战略——重回制海》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分布式杀伤”概念。2018年12月,美海军在《维持海洋优势的设计2.0》文件中将“分布式杀伤”更名为“分布式海上作战”,旨在将“分布式杀伤”由反舰向防空、对陆、反潜等多个作战方向拓展深化。
其核心思想是美海军通过指挥控制、通信协同等能力手段,实现作战单元以分散部署、融合一体的形式形成分布式火力态势,实施海上联合作战,目的是提升单个作战单元的作战能力,克服传统集群式兵力易被发现和摧毁的问题,提高己方战场生存能力,同时增大作战范围,提升体系作战效能,从而加大敌方应对难度。“分布式杀伤”的内涵特点包括:
(1)作战空间的扩展和延伸。
“分布式杀伤”概念首先强调美海军作战力量应在海上呈“分布”作战态势,因此势必要将海上的作战空间进一步拓展延伸,以适应海上兵力分散部署的需要。随着作战空间的拓展,海上复杂环境和兵力分散等情况所引起的负面效应也会随之增加,这就对美军指挥控制、通信和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美军也指出,虽然分散部署会使得美海军战线过长,但也可以利用海军远海作战优势,成倍放大远海作战能力,迫使敌人身处遭受来自多个方向、多种手段攻击的危险境地,使其不得不采取更困难的行动来应对。
(2)作战力量的分散和协同。
“分布式杀伤”概念的核心是实现海上作战样式由“以兵力集中实现火力集中”向“兵力分散火力仍集中”转变。自“网络中心战”以后,美军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能力开始快速提升,使得美军部队在目标侦察能力、指挥控制能力、通信协同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美海军“宙斯盾系统”、“协同交战能力”(CEC)、“海军一体化火控防控”(NIFC-CA)等项目的开展,使得其海上武器装备的通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美海军实现海上作战力量的分布协同提供了支撑,即在作战力量分散的同时,仍可以发挥分布在海上的部队的整体作战能量,同时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3)作战指挥的“分布式”实现。
实现“分布式杀伤”的根本手段是“分布式”指挥控制。“分布式”指挥控制是指在贯彻作战意图的基础上,各作战单元依据战场态势和任务需要进行自主指挥控制,是一种任务式指挥模式。集中控制是美军长期主要的指挥控制形式,然而在激烈的对抗环境下,这种指挥控制模式无法保证网络、数据链和通信系统具有不受破坏并且在受损后可以迅速恢复的能力,特别是“分布式杀伤”概念对作战力量之间的“组网建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指挥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分布式杀伤”的作战需求。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美海军将“分布式”指挥控制取代集中控制,使其成为“分布式杀伤”中指挥控制的主要样式,为美军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实现“分布式杀伤”创造条件。

3.2 多域战
“多域战”由美国陆军于2016年率先在其纲领性文件《APD3-0:作战概念》中提出,旨在提升陆军在联合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对“跨域作战”概念的继承和发展。2017年2月,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共同发布了《多域战:21世纪的合成兵种》,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方案,同年10月,美陆军将“多域战”写入了新版野战手册。2018年,美陆军将“多域战”更名为“多域作战”,进一步突出了要通过各军种、部门之间合作来应对各类冲突。
其核心思想是以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C4)能力为基础,各军种打破传统作战职责和领域之间的限制,在陆、海、空、天、电及网络等作战领域综合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实现同步跨域侦察感知、指挥筹划、信火打击和跟进保障,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合作战能力。“多域战”的内涵特点包括:
(1)作战域的控制和拓展。
在信息化时代下,战场中各作战域的边界呈日益模糊的态势,独立的战场空间很难单独存在。“多域战”强调将作战域从传统的陆地、空中和海洋扩展到太空、网络、电磁频谱等其他作战域,并且有进一步拓展和融合的趋势。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成熟,网络与电磁、有线与无线、虚拟与物理、信息与认知等跨域融合技术势必得以进一步发展,使得作战域不再局限于陆、海、空、天、电和网络的物理域和信息域,跨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和虚拟空间作战的全域作战能力,将成为美军未来军事能力拓展的新方向。
(2)作战力量的跨域互补和协同。
美陆军最初提出的“多域战”概念强调陆军于陆地方向给予联合部队帮助,但随着竞争对手的日益强大,美军面临着来自陆、海、空、天、电及网络多个作战领域的威胁。同时,美军也认识到已无法在各个作战领域均获得优势,这就要求各军种都应具备“多域战”的能力。因此“多域战”要求,美军各军种应该冲破彼此之间制度机制的束缚,打破武器装备之间的技术壁垒,通过一体指挥筹划进行联合和整合,发挥各自在其作战领域的优势,保持作战行动的同步协调,形成和创造出打击的整体态势,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作战力量之间的互补增益。
(3)作战能力的分布和联合。
“多域战”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将联合作战中军种之间的互为依赖向作战要素和能力融合的深度交联转变,构建起实施联合作战的装备体系和体系作战能力。自美军“网络中心战”提出后,美军作战样式进一步向分布式发展,“多域战”也是美军实现“分布式杀伤”的一种途径。“多域战”指出,美军要在各个作战领域形成作战能力,那么美军就可以在多个领域行动并给对手造成多重困境的同时,增加在某个作战域发现对手薄弱地带的机会,从而寻找并获得该领域的优势窗口,再通过作战能力的跨域联合进行集中打击。

3.3 马赛克战
“马赛克战”是DARPA于2017年提出的作战概念。2019年3月,DARPA发布了战略技术广泛机构公告,对“马赛克战”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未来的布局规划。2019年9月,DARPA在《马赛克战:恢复美国的军事竞争力》一文中阐述了“马赛克战”的概念内涵,并将其视为美军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顶层指导,同年12月利用兵棋推演对概念进行了评估验证。
其核心思想是在复杂、高对抗的战场环境下,以人工智能、分布式网络通信、云计算、人机协同、无人化等核心技术为基础能力,根据作战任务和可用资源,通过自适应的指挥控制方式,将分布在战场上的有人或无人的低成本、低复杂度的作战单元进行动态、灵活、快速的组合,构建协同自主的体系对抗能力,降低对手对己方作战态势的感知判断能力,以期形成不对称优势。“马赛克战”的内涵特点包括:
(1)作战单元的分布和多样。
为解决美军高超科技武器优势下降和研发周期长的问题,“马赛克战”更加依靠低成本、低复杂度的“碎片单元”,弱化了每个单元的功能需求,实现了去“中心化”设计。“马赛克战”强调,作战单元不仅可以是作战平台,还可以是作战系统、武器单元或者是某个功能模块,可以是有人的和无人的,也可以是有人无人协同的。当前美军正在加速通信组网模式的转变,构建扁平化的自组织网络,正如“马赛克”拼图一样,使作战平台之间、作战系统之间、武器单元之间以及相互之间能够进行“模块化”的混合兼容,最终形成分布的多种作战要素之间一体协同的作战能力。
(2)作战力量的动态定制和扩展。
“马赛克战”概念的核心能力是可以根据作战任务的变化,动态实现作战单元的自适应组合,构建弹性灵活的杀伤网。一方面,面对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冲突威胁,从传统对抗到“灰色地带”冲突,马赛克战体系可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态势,统筹调度各种资源,实时地进行动态分配,形成最优配置的力量编成。另一方面,“马赛克战”中的作战体系拥有更好的开放性,而且用“简单”的作战单元替代了“复杂”的武器装备平台,当需要对体系中装备升级迭代和调整扩展时,不再需要长时间的研制周期,而只需要更小周期的升级迭代,从而整个作战体系具备高度动态发展的能力。
(3)作战决策的自主和快速生成。
“马赛克战”强调要通过己方作战力量的动态组合和改变,使对手处于战场迷雾中,形成战场信息的不对称优势。因此,“马赛克战”是一个以“以决策中心”为制胜机理的作战概念,即通过人工智能、人机协同等技术加速对指挥控制流程的变革,利用自主系统贯彻指挥员的决策意图并进行快速决策,使作战单元快速配置和组合,加快己方作战能力的生成,并使对手无法快速应对战场态势变化以做出决策,达到先敌行动、以快制慢的目的。

3.4 典型作战概念之间的联系
虽然美军各作战概念提出的背景和目的不同,针对的军兵种层次不同,但从典型作战概念的内涵特点可以发现其逻辑特征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表现为更加关注作战空间拓展、作战能力智能化实现以及作战力量规模提升,并逐步形成了“海外基地+作战平台 武器单元”的基本作战模式,力图谋求兵力全球覆盖和更高战场自由度。具体表现为:在作战空间上,体现以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更为广阔战场空间,以指挥协同技术实现更多领域协同作战;在作战能力上,体现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复杂战场适应能力和响应速度;在作战力量上,体现以低成本实现更大规模、更为灵巧化集群对抗。

4 对美军作战概念发展的认识


       


4.1 美军作战概念研发是美国应对大国竞争、解决战争问题以及牵引军队装备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表层来说,美军作战概念的研发一是为了适应国际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满足利益需求和军事战略需要,二是针对现有的军事问题,结合新的技术手段,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应对大国竞争,并将作战概念作为解决战争问题的方法,通过“概念驱动”引领军队装备发展,以期获得绝对的战争优势。
为应对主要威胁对手,迄今为止,美军共提出过三次“抵消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随即与苏联集团进入冷战时期,期间美国提出过两次“抵消战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第一个抵消战略,其核心思想是核力量抵消前苏联常规部队力量,即“以核打常”,这期间美国把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武器作为军队建设的中心,对作战概念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为第二个“抵消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以常规精确制导武器打击和信息技术为核心应对苏联常规军力优势。这期间,美国开始认清“战略现实”,更加注重打赢有限战争,开始寻求通过创新作战理论获得战争优势,包括“由海向陆”“空地一体战”等作战概念在这一时期被提出。
2014年,美国提出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重点发展能够“改变未来战局”的颠覆性技术群优势的第三次“抵消战略”。它是在美国加速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主要针对中俄等国日益提升的军事能力,特别是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的能力。由于隐身能力、精确导航、网络化传感器等军事技术已经扩散到对手,美军在第二次“抵消战略”和第三次“抵消战略”之间提出的以“网络中心战”和“空海一体战”为代表的作战概念显然已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为了继续掌握战争中有代差的绝对优势,美军开始转向“技术制胜”,改变了传统以消耗为主的作战理念,通过重新设计作战力量编成和作战方式,并依靠对抗环境下的信息和决策优势来提升己方的作战能力。
除了应对大国竞争,解决战争问题,美军还将作战概念研发作为牵引军队装备发展的重要手段。冷战期间,“空地一体战”概念的提出直接牵引了美军阿帕奇直升机、F-22等装备的建设,又如“网络中心战”加快了美军装备体系化建设的步伐,再如“马赛克战”加速了美军智能和无人装备的应用。长期以来,美军装备发展采用了以“作战概念—能力需求—装备发展”为链路的“基于能力”的发展模式,并将作战概念作为关键的逻辑起点发挥着顶层引领作用。

4.2 制胜机理由“以平台、能量为中心”向“以信息、决策为中心”转变
从美军作战概念的演进过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美军对战争制胜机理的认知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结合作战概念通过美军认为在作战适用性上最为知名的OODA作战环来描述,如图3所示。

▲ 图3   OODA作战环

以“网络中心战”的提出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美军的军事方针和相关的作战概念强调绝对的作战力量优势,即在观察节点通过先进的探测技术获得目标信息,再由行动节点的作战单元给予对手致命性打击。这种制胜机理符合美军在第二次“抵消战略”中针对对手的判断,在装备优势巨大的情况下,这种作战理念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对手的装备力量、军事技术水平的提升,仅仅单纯依靠装备或作战平台“能量”的作战模式已不能满足美军对战争优势的把控。因此,随着“以平台、能量为中心”的战争制胜理念不再适用,类似“网络中心战”等概念的提出成为必然。
美军将“网络中心战”定义为一种能够获得信息优势的作战概念或作战形式,它通过战场各作战单元的网络化,把信息优势变为作战行动优势,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队共同感知战场态势,提升整个体系的感知能力的战斗力,从而协调行动,发挥最大作战效能。对照OODA作战环来看,美军开始强调将整个作战环中各节点的作战单元形成作战网络以达到体系对抗优势。1991年海湾战争以后,以“网络中心战”为标志性节点,美军更加关注战场的信息优势,将夺取战场的制信息权作为制胜的关键。以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能力建设,使美军在体系和技术层面将作战力量形成了一个整体,实现了各层次信息的快速连接交互,从而构成一体化联合、立体、精确的打击能力。
当前,美军认为仅仅依靠网络聚合形成的体系能力已不足以带来绝对的战争优势。因此,在美军“分布式杀伤”“多域战”和“马赛克战”等概念不断拓展延伸后,“决策中心战”概念成为美军对制胜机理的进一步判断和总结。“决策中心战”认为,即使拥有信息优势,如果不能正确决策,也将失去作战优势。可以认为,“决策中心战”是为了在形成OODA回路的能力基础上,提升回路的生成速度,压缩回路时间,并阻碍对手作战环的生成,所追求的是一种时间上的优势。

4.3 战争形态由“单域、有人、有中心”向“跨域多域、有人无人协同、去中心”转变
一是由单一作战域向跨域多域转变。从“空地一体战”以来,美军针对多兵种联合作战,先后推出了“空海一体战”“分布式杀伤”“多域战”等,期间美军又针对网络空间、电磁空间推出了“赛博作战”“认知电子战”“作战云”等,这些作战概念表明美军已将作战空间从最初的空军和陆军的空、陆空间,演变为陆、海、空、天、电等多个空间,将最初强调空军和陆军的联合作战演变为强调各军种共同实施的跨域联合作战。当前,“多域战”表明美军已将跨军种跨领域的联合作战能力作为核心作战能力,并且已经呈现出了体系对抗、信息攻防和一体化联合的能力优势。
二是有人向有人无人协同转变。美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投入无人作战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美军传统高性能武器面临对手防御和打击能力的挑战,已很难满足作战需求。为此,美军高度重视无人自主系统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试图提高复杂的任务组织和精确协同配合能力,以应对高对抗环境下的各类威胁。20世纪以来,美国各军种及国防部开展了“小精灵”项目、“进攻集群使能战术项目”等无人集群项目的研究,为美军“拒止环境协同作战”“无人机蜂群作战”等作战概念的提出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目前无人系统智能化水平有限,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自适应、自学习、自对抗等能力,因此发展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来快速提高作战效率和协同能力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方式。
三是有中心向去中心转变。从“网络中心战”开始,美军作战概念中对作战体系的认知逐渐呈现出了网络化、分布式、扁平化、平行化的特点。以“马赛克战”为代表,美军将网络通信和分布式云作为作战的基本支撑,突出作战单元的分散和快速重组,没有真正的作战体系“中心”。为了能够在强对抗的战场环境下具备“模块化”作战力量的快速生成能力,就必须具备更加自主的指挥控制和决策方式。因此,美军进一步构建了“任务驱动”的作战能力生成模式,根据作战任务对作战单元的重组进行分析决策,并辅以人工智能的支持,无人化、无中心的特点更加突出。

4.4 揭示美军未来战争准备方向——智能化时代面向全域的一体化作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先后进行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充分显现。新世纪新阶段,国际战略格局全面重塑,美军在2012年版的《联合作战顶层概念:联合部队2020》中首次提出了“全球一体化作战”的新概念,构建了以“全球一体化作战”为核心统领、以“跨域协同”为关键支柱的联合作战顶层概念。同时,美军在促成各军兵种之间一体化建设中,先后形成了“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分布式杀伤”等核心作战概念,逐步实现了作战力量的一体化灵活部署和应用。
2020年,美军提出“联合全域作战”新概念,旨在推动美军从多域作战向全域作战转变。美军全域作战的内涵是以联合作战为背景,以“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为核心,整合各个作战领域的作战要素和各个维度的作战资源,实现作战能力的深度联合,是对已经提出的作战概念的融合和延续,体现了美军对作战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认识。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美军作战能力对智能高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促使美军作战概念智能化程度越发凸显。为适应时代特点,美军近年对已提出的作战概念不断拓展延伸,呈现出作战体系分布式部署、网络化链接、扁平化结构、无人化集群、模块化组合和自适应重构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主导、无人化、集群化等智能化特征,也揭示了美军未来战争准备方向,即智能化时代面向全域的一体化作战。

5 结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军事智能化”发展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也表明了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正在进行。本文通过对美军作战概念发展的分析,反映了作战概念对美军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的作用,剖析了美军未来的战争逻辑,我军可以以此为借鉴参考,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化作战概念体系,以引领作战理论研究、军事技术创新和装备能力发展,为尽快实现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方法路径。

 

  •  -  - 
  • 114
  • 14
  • 0
帖子
  • 发帖
  • 添加照片
发布
近期动态
  • 最新回复
  • 最多回复
  • 最多赞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