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4S店维修的猫腻!

分类:汽车
0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私家车,汽车是工具,是工具就免不了不定时的出故障。出故障,就要进维修厂,汽车维修业从而也跟着火了起来。

但对于许多有车族来说,修车却让人头疼,将车开进维修厂修理,最期望的结果是很快将车修好,而且不用返工。然而,有时却会碰到令人沮丧的经历,譬如,因为自己汽车知识缺乏而被随意的欺骗,好不容易加一次机油还没有加满,换个零件还是副厂件甚至是次品件,一个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却是屡屡修不好……修一次车就如同吃了黄连,有苦难言且苦味久久不散。一些很不走运的车主修车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对等,市场监督力度不够,机动车投诉案件几乎逐年翻番,修车挨宰成为消费市场被投诉的一个重点。为此,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多位在维修行业内从业十几年的老师傅,他们向记者详细披露了行业内包括个别4S店在内的个别不守规矩的汽车维修厂的维修猫腻,并且见招拆招,给出了详细的应对之策。

     机油

     常见猫腻1:报高所加机油量

案例:如果你的发动机要更换机油,在加油过程中,一桶4升的机油,实际加了3.8升,但在向车主报账时,却是实实在在的4升。剩下的0.2升机油,维修人员多操作几次就可以收集成一桶卖给下一个车主,这个造假过程,多数车主不可能知道,或者看出来也不好意思去计较。

见招拆招:在师傅加机油之前要看一下机油包装的瓶盖是否被打开过,另外,要仔细翻阅自己车型的车主手册,每个手册里都有自己所开车辆发动机的所加机油标准需要量。还有,你也可以委婉的告诉师傅,这次的机油多收了钱,下次要给我补上,一般维修师傅心知肚明,下次就不敢再欺骗了。

     常见猫腻2:以次充好

案例:此过程较为隐蔽,如果你要加一次5升的机油,维修人员会先给你加4升高级别的,然后再加1升低级别较差的,如此混合后的效果对于一般车主来说没有太大感觉,但省下的一升机油却被维修人员偷偷卖掉。据老师傅介绍,这种现象在某些修车的小档口和某些不守规矩的维修厂存在较多。

见招拆招:在换机油时尽量盯着看,或者在加完机油后去看一下机油罐的数目就一切明了。

     机油格

     常见猫腻:副厂件充正厂件

案例:在更换机油格时,维修人员会信誓旦旦地告诉你是原厂配件,更换后却是副厂配件,当然,车主一般也看不出来,只是使用寿命却是大打折扣。据悉,每个机油格因此能够多赚2-3倍,这个钱一般被老板赚去了,伙计是干瞪眼。

见招拆招:尽量去正规的4S店维修厂,或者对比更换下来的原厂配件,找出差异之处。

     水类(防冻液、雨刮水)

     常见猫腻:用自来水勾兑

案例:一般来说,防冻液在2年4万公里时需要换一次,假设需要防冻液7.5升,维修厂伙计却要你买8升,实际在加的过程中只加了5升,剩下的2.5升就是直接加了自来水勾兑而成。空余的3.5升自然就被伙计偷偷拿去卖掉了。雨刮水的操作猫腻也是同样如此。

见招拆招:加防冻液时,尽量在现场盯着看,对方就无法做假,另外,防冻液一般有颜色,拿要加的防冻液跟自己买的做一下颜色对比,一切就一目了然了。老师傅还提醒,刹车油等油水更换的猫腻与防冻液等大体一样,关键是,它是否真的用在了你车上以及用在你车上的多少。总之,应对之策就是要现场盯着看或者进行新旧对比。


日常配件类

     常见猫腻1:以假充真令人咋舌

案例:据业内人士称,现在汽车维修市场上除了从4S店、服务站流出来的正品外,多数都是副厂件,而只要市场上某种车型的保有量足够大,仿造正品、批量生产副厂件就有利可图。而大灯、保险杠、漆盖等钣金常用件更是副厂件的重头戏。副厂件一般都不经过检验就出厂,没有合格证书,至于保修期等则是买卖双方私下商定的,有的甚至没有任何保修期。另外,除了副厂件充正厂件外,还有翻新件冒充新件,拆车件冒充新件等假冒伪劣行为。一般发动机以外的任何附属件,比如油封、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拆车件和副厂件较多)、三格、汽油泵、汽油滤清器、刹车皮等等易损件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据透露,进行如此欺骗,利润可达正常收入的1-2倍,有的可达3-4倍。

见招拆招:上述猫腻,一般人难以认识与应付,老师傅透露,在更换前,可以让对方书面承认是正厂件,并且承诺保修。再就是看配件的包装是否精美,配件号等印刷字体是否清晰,配件包装贴纸的纸质是否优良,因为一般正厂件的贴纸纸质都非常好。

     常见猫腻2:偷偷掉包没商量

案例: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行为令人发指,只存在于个别不正规的维修档口与维修厂,正规4S店维修厂基本不存在此种情况。具体行为是,跟某些维修人员较为熟悉的车主交代维修人员,把另外一台成色较为新的待修车的配件拆下来换给自己。还有一个猫腻招数,维修人员手上有大量已经使用不了多长时间的老旧配件(比如较为隐蔽的传感器),把你新车上的配件都给换走了。

老师傅提醒,上述两类猫腻都是针对车上的各类传感器、执行器元件、轮胎等,此类部件极容易被调包。

见招拆招:车主应该尽量了解自己所驾汽车的基本知识,对汽车的各个零部件有个大致了解,对于自己该更换的零部件有细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就是对于个别要帮自己代办比如保险索赔、年审、保险等一条龙服务项目的人员要留个心眼,不至于已经发生了猫腻,自己还被蒙在鼓里。

案例:据介绍,此类行为多发生在个别自己完全信任而帮自己代理一切事务的代办员身上,因为该人可能会为了扩大个人或者维修厂的“维修业绩”而将原本撞得不是很严重的汽车再撞一次,以此扩大事故损失,更为可恨的是,某些不良人员还会把未撞坏的某些部件换成旧的零部件上报,说同样被撞坏了,无形中就又赚了一笔。

见招拆招:在自己的车撞了时,自己也要对自己的车辆损失有个大致了解,另外,也要找专业人员核实维修人员上报的受损项目,最后就是不要过于相信个别帮自己把所有项目都代办的“托付人”。

     维修类

     常见猫腻1:虚报工时费、维修项目

案例:这一点猫腻,相信有不少车主遇到过。假设你要进行发动机维修,谈好是1000元工时费,结果最后结账时,维修人员会告诉你,拆排气管需要多少钱,拆气门需要多少钱,把本来不应该收费的项目也变相强制收费,或者强制换掉,把本来应该修复的也强制换掉而不去修复。还有多报工时费,比如,更换减震器,假设工时费需要120元,但会在打单时打上150元,尤其实在维修项目多时更会如此操作,车主一般也很难去仔细检查核对这些收费项目。

老师傅表示,先斩后奏这是维修店一种惯用手法,修理行业内部俗称“打闷包”。在修车时并不说明有哪些问题,在交车时才说检查发现还有些什么问题,已经一并修复,而账单往往把人吓一跳。

见招拆招:要根据维修单上所打项目仔细核对公开的工时费报价,更要有简单的汽车知识。维修项目多时,要仔细审核工时费项目,审核工时费标准收费依据。对于多报的维修项目,需要车主了解问题是不是真实存在,自己感觉所换掉的零件是不是真正需要更换或者维修。



常见猫腻2:装模作样,假充氮气

案例:这个猫腻项目一般人可能想象不到,但却可怕的真实存在,因为它关系到夏季高温汽车的行车安全。据介绍,由于设备老化,制氮设备的制造氮气的浓度达不到标准,但是维修厂的伙计却是装模作样的在给你的轮胎里充氮气,实际上充的基本是空气。

见招拆招:主要是看充氮设备的新旧程度如何,还有就是问维修伙计这台充氮设备用了多少年了,老师傅介绍,一般超过5年的充氮设备就要警惕,是否还能真正制出氮气。另外,充满氮气后要细细体验一下充氮前后的胎噪,充氮后的胎噪会小一些。

     常见猫腻3:贴膜假货充名牌

案例:这个损招在维修行业里面比较普遍,更具欺骗性的是,拿给你看时,防伪标志、防伪电话等一应俱全,但是贴在你车上的就是假膜。

见招拆招:尽量用有保修卡的贴膜,然后打相关的电话到厂家去核查验证真伪。

     常见猫腻4:用火碱代替清洗液

案例:有些路边档口会用火碱代替专用的发动机清洗液,用火碱清洗发动机会加速其中的塑胶垫的老化。清洗过后使用不久,发动机的塑胶垫就会失效,车主又不得不再换塑胶垫。路边维修档口不仅省了钱,还可以再赚一笔。

见招拆招:到正规的维修厂或者自己购买正规发动机清洗液亲自盯着伙计更换。

     常见猫腻5:喷假底盘装甲

     案例:某些专卖店的销售人员在附送车主底盘装甲时,说好是送某某名牌的底盘装甲,但实际在喷涂时却用了另外的不知名品牌,而且在喷涂过程中,本来应该喷5支,实际上喷了3支了事,即便如此,车主在用车过程中又怎么能够发现得了。

见招拆招:喷前仔细看一下所喷装甲罐的包装名称是否与销售人员所说的一致,再就是喷完后数一下罐子。

案例:在为车钣金烤漆时,使用假腻子假漆,当时看不出什么异常,可是使用不久就会脱漆掉色。有的路边店还用国产漆冒充进口漆,进口漆能保持五年以上,价格也高,而国产漆颗粒不匀,附着力不强,寿命很短。

见招拆招:尽量到正规的维修厂或者自己购买真漆。

     常见猫腻6:修旧充新

案例:在碰撞后,本来应该更换的保险杠、叶子板、大灯等被维修人员钣金、喷漆、修复后又偷偷冒充新的给装了上去。收钱时却是按照全新的收费。

见招拆招:敲击一下自己的车,再敲击一下别人的新车,会感觉跟自己的声音有明显不一样。

     多管齐下方能遏制维修猫腻

一项项维修猫腻令修车的车主咋舌不已,稍有不慎就可能上当受骗。事实上,多数猫腻是维修厂以及4S店的老板不知道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的,也就是说,维修厂老板不见得愿意以这种方式赚钱,但现实却是事与愿违的。

专家认为,由于汽车修理技术含量高、零部件复杂等原因,使刚刚开始接触汽车的绝大多数车主常常摸不着头脑,而作为特殊交易,其最后的“产品”———修理结果是无形的,缺乏直观性,消费者几乎做不到对维修结果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这是汽车修理行业猫腻丛生的技术根源。就以四轮定位来说,结果的好坏,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驾驶中也难感觉到,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和厂家的出厂数据是否接近,车主又怎么可能把车送回厂家去呢?再者,某个零部件修理后又坏了,到底是使用本身造成的,还是修理质量不过关?消费者很难拿出证据来。

此外,国家对开办维修厂的资质虽然有要求,但是并无硬性规定修理店内的工作人员要悬挂个人维修资质证或者是信用凭证,这就造成了不少维修店在获得经营资格后大量招入没有相关技术培训的伙计。还有,部分维修人员老板给的待遇相对较低,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在维修过程中通过做假来提高自己的待遇。同时,零部件以及工时收费普遍缺乏明码标价和标准缺失,也造成了随便要价的方便。